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2020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及要求,学院依据“高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围绕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就学院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开展自评工作。通过自评,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明确发展方向。现将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始建于1993年,前身为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2008年4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成为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行政管辖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管理归口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办学以来,学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实施“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已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汽车服务、经济管理、土木建筑、文化艺术六大专业集群38个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510人。

学院坚持内涵发展,致力于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2013年,高质量通过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曾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首批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重庆市学生资助工作十周年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典型,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重庆市首届青年志愿服务先进组织;2014年学院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2018年先后获批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培育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项目单位;2019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民办高职高专评价排行榜中,学院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22位,其中装备制造大类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大类排名全国第二,教师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土木建筑大类排名全国第十。

第二部分  自评情况

多年来,学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积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立足于创建一流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特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强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坐落于重庆市永川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4A级旅游风景区茶山竹海,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校园占地面积814.64亩,建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运动场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截止2019年,学校总建筑面积31.2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7.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29.73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5.5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81.49万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符合国家对综合性高职院校的要求。

学院办学经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保障。现有资产总额8.2亿元,日常运行经费以依法依规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政府补助为主,基础设施投入以投资者出资、办学结余和信贷为主。学院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及获取的各级财政补助全部用于学院的日常运行管理、教科研、教育教学和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6个,已建成重庆市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重庆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职业教育集团2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其中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是重庆市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另有4个市级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平台: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普基地、重庆市工业机器人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科创智能装备研究院、重庆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以“2+4”平台为核心,以二级学院建设的7大应用型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中心为基础,以校企共建的20个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

学院是教育部信息中心“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试点单位。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平台与服务资源等建设,校园网出口总带宽6150Mbps, 9000个网络信息点,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双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推行“人才强校”工程。以“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培养、引进、调整”的方针,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讲究效益,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三年来,学院用于各类师资培训的年均支出经费180余万元,教师结构持续改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师资队伍完全能适应与满足学院目前高职教育需要。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7人,“双师型”教师187人,占专任教师40.04%;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87人(其中正高43人),占专任教师40.04%;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及以上的教师238人(其中博士25人),占专任教师50.96%。每个专业均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带头人,各门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均按要求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

学院在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任教师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了兼职教师信息库。兼职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青年教师技能培训指导。专兼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是我校事业发展核心和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校坚持“对接产业办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才”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专业领先优势,创建专业品牌,凝练专业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显著增强。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乃至长江流域经济带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结合学院办学优势特色,不断优化调整专业建设结构与布局。

按照国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重庆市高职教育新专业合格评估方案等文件内容,学院制定有《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了专业准入、预警与撤销的相关工作流程及标准。根据管理办法,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各专业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特别是对专业就业面窄,学生对口就业率较低,生源逐年萎缩的专业执行了严格的退出机制。2019年,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增设了学前教育、旅游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社区康复5个专业,同时撤销了软件信息与服务1个专业。

目前,学院已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汽车服务、经济管理、土木建筑、文化艺术六大专业集群38个专业。其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汽车服务三大专业群获批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的一流专业群建设子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两个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设项目,物联网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三个专业获批重庆市高职教育双基地建设项目, 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两个专业获批市级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时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25个,占比65.79%。学院正努力实现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

学院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不断对“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和丰富,将1+x证书、课程思政等新制度新要求融入其中,让“3+1”人才培养模式既体现学校特色又具备时代特征。

学院各专业构建了行动导向式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式,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比例大于60%,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纯实践课(C类)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约为1.7:3.8:4.5。每个专业重点进行3~5门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建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成果为导向,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80%的专业课程均由“双师”授课,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数字化和网络共享的基础,是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保障。学院近年来,进一步学习兄弟院校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先进经验,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先后成功获批了多个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学院及时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的要求,与科大讯飞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科创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与华中数控合作共建“科创华中数控智能制造学院”,与蓝桥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科创蓝桥大数据学院”等多个混合所有制学院,并由校企双方共同申报和打造了包括“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在内的3个国家级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大数据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庆乃至全国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学生发展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院“育人育德、尚知尚能”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三个“三合一”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途径,着力构建独特的学生学习与发展体系。

学院结合重庆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数量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以“3+1”特色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等优势亮点吸引学生,立足重庆,辐射周边,主要面向中西部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类别主要有普通文理科统一招生、分类考试招生、对口高职招生、中职直升招生四个类别,以普通文理科统一招生和分类考试招生为主。近年来,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达90%以上。每年新生报到率均在80%以上并且稳中有升, 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超过重庆市平均水平。2019年,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举措推进百万扩招工作,超额完成了计划招生2000人,实际招生2941人的工作任务。

近年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各二级院部作为开展职业资格工作的主体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开展职业资格工作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针对各专业共同研究,寻找到了被取消证书的“替代者”,有效的保证了毕业生双证书政策的连续性和双证获取率。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相应专业职业技能的中、高级标准,将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融入全校的教学体系。2019 年学院共有毕业生2508人,其中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1671人次,获得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641人次。总体上看,学院毕业生双证获取率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

学院坚持学生技能训赛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开展竞赛文化建设,为广大学生搭建展示技能、自我发展与个性化成才的平台。出台了《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师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项目100余种。同时,学院每学年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类似“师生技能大比拼”的多项校内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师生学技能、练技能、精技能氛围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19学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共13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比赛奖项23项,省部级比赛奖项109项,获奖比例较2018学年显著提升,总体成绩优异。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系统化培养,在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和再改革,培养了大批特色人才,“一生多证,一专多能”让学生拥有了金色的就业名片。当前,学院努力构建全程化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三年,毕业生直接就业平均比例为91.1%。学院学生以“专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立了双创办,不断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出台了《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重庆科创职业学院“321”人才培养模式》等文件,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学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平台,通过参加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截止目前,学院创新创科技业园入驻项目76个,已经成功孵化企业55个。学院创新创业科技园在被重庆市教委评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7年度教育系统优秀众创空间”之后,2018年12月与创慧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市级“创慧民生返乡创业园”。2019年共建完成创慧民生创业园的市级园区建设。2019年11月获评永川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平台。2019年新增入园企业16家,退园企业5家。孵化的毕业生项目,留校创业、留永创业11家,名列永川高校创业园区项目留永创业前列。学院学生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重庆市1银3铜2优的良好成绩;在第三届重庆市“渝创渝新”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一项。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建立了“政府搭桥,部门牵线,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统筹,院部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及其配套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学院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地发挥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院积极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江新区、永川信息与软件产业园区、合川工业园区等四大产业园区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并以此为平台,与隆鑫集团、鑫源汽车、京东方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强与机器人联合会和重庆经信委等职能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政策扶持;加入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成为信息专委员理事单位;加入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理事单位;加入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成为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重庆市人工智能职教集团。

学院作为科普基地,积极配合重庆市科技局开展“未来科技展”、“科普进区县”等活动,2019年先后接待广安希贤小学、实验小学,永川萱花小学、红河小河共计1000余名小学生来校开展研学活动。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院积极开展培训、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2019年3月-11月,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等多所院校先后来校开展机器人技术交流培训;2019年7月,我院与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高级工鉴定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23所职业院校的54位教师参加该培训;2019年7月,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383名学生利用暑期来校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工作;本学年度学院组织钢筋工、砌筑工、二维动画设计(flash)等相关行业对应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项目7个,共663人参加培训。

当前,学院根据国家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深刻认识到其即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所系,也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学院将积极对接“两中心两地”战略部署目标和总体要求,进一步凝练和明确重点工作内容,集聚创新要素,主动有为、有所作为,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院虽然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深层次发展上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机制不活

学校体现高职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成熟;学校在选人用人、绩效管理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限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和工作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因材施教不够

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导致学院生源成分越来越复杂,存在着普通高考生源、技能高考生源、对口升学生源、单独招生生源、3+2分段培养生源等多元化生源,还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和培训生源。不同生源之间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基础差异较大,在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差异很大。这些给学院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都带来较大压力,打破传统的、统一的、单一的刚性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与多元生源有效接轨的教育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教学任务艰巨。

二、改进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学院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和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能和作用,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创建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强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促进学院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内目标管理,强化目标考核,进一步理顺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及校企间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以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培育建设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改革突破口,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二)适应高职教育新常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生源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行分层、分类、分班教学,因材施教;牢固树立实效性课堂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多形式、多层面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关注点、兴奋点,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全方位融入教学信息化,实现学生线上、线下互动性学习;开展教学质量诊改,持续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