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以“文字”为视窗,透析中国文化

时间:2018年04月27日  

 

    窗外,竹海箕山,春光妙曼;室内,文辞道玄,古韵翩然。

  “异之读书班”今日恭请戴伟教授主讲,内容是“语..字”。

   戴教授首先从“类”的层面提出“语言”的专属人性,以及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其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彰显出人“类”的语言符码系统之独特性。他将“言说”与“书写”的关系嬗变置于文化长河之中,强调人类“书面语言”和“口头(言说)语言”两大系统的分离与统一的历史和逻辑,指出古代汉语的“言”、“文”的剥离及其现代汉语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戴教授将汉语体系置于人类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中,从历时性与同时性相结合的视角,确认汉语体系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勾勒出中国文化—日语文化—朝鲜文化和越南文化等的汉语言文化的影响空间,指明古代汉语(譬如:假以、高于、大于、小于、忠于、二分之一、五分之三等语式表述的)在现代汉语的传承。尤其强调指出书面语言在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之差异。

   对于“文”,戴教授从“文”的本意“纹身、花纹、色彩和辞藻”,沿引、延伸至“文章”、“文化”,进而聚焦“化”的无形之“变”,挖掘“化”之“羽化”的深度内涵,落实了“教化”之“教”的有形、有限,而“化”之无形、无限之特质;明确人类的文化,包括中华文化,从其终极价值上来看,均是为了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如此,戴教授从“文”推引出中国人的文化视界:即“形而上”(务虚、总体、道……为民请命、千古流芳……)和“形而下”(务实、个体、器物……各自经营、传宗接代……)之二元逻辑,以及在此二元逻辑紧张关系中生成的文化样态,并以此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戴教授并以追求“形上”、“形下”之统一为旨趣的西方文化为比较、为参照,提出将“形上”与“形下”统一于过程、程序和操作层面的主张。



戴伟校长讲解文字含义

 

   在“字”的维度。戴教授指出:

  (1)“文字”使稍纵即逝的语言、言语固定,使之留存、使之传播;

  (2)是“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使之具有了超时空性,同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的信息空间,在这一意义上,“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蕴。

  (3)汉字的“字型”(字形)与“字音”的变化与稳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音、读音(方言)与文字之间的多维度的关系,形成“文字”与“语音”之间“一”与“多”的关系。

  (4)“汉字”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文化格局、政治态势等都具有深刻的纽带功能,在文化心理、文化情感和文化认知等多层面发挥其深层的作用,进而于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其作用亦不可忽略。

  (5)从世界文化多元生态的视域反观,以“汉字”为载体所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对话,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是,“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未来”的福祉等多方面,都具有值得期待的积极意义。

最后,戴教授从“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化’”之提升与拓展逻辑,敞开了他的中国文化视野。

下一讲,戴教授将深入解构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历史嬗变。



戴伟校长与杨楹教授合影



戴伟校长与读书班人员合影留念




经济管理学院 杨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