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高职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陈茂涛)

时间:2014年04月29日  

项目名称:高职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编号:0826108

项目来源:重庆科创职业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主持人:陈茂涛

起止时间:2011年7月-2012年7月

经费:2000元

研究内容:

  • 立项依据及目标

1.现状与背景分析(包括已有研究实践基础)

 1.1 研究意义

 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动漫产业是创新性很强、对高科技的依存度很高、对日常生活渗透很直接、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很广、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类型之一。从当前企业需求看,有6类动漫人才紧缺,即: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业内人士介绍,动漫游戏产业是资金密集、科技密集、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型的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附加值等特点。目前,我市从事动漫原创的企业有20多家,随着动漫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所谓“产业型”人才,就是能够真正适合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适应动漫产业化流程需要;适合产业化制作中日益改进的新技术及工艺创新需求;适合产业化生产中岗位的适合性、精确性及发展需求性等方面的动漫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动漫产业化的推进及发展,对这种“产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当前各国以文化软实力作为竞争策略的今天。但我国就目前高职院校或其它培训机构,所培养的动漫专业人才虽然能够从事生产与创作,但与真正的“产业型”人才标准相差不少。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多属于一种急功近利式地只看重就业而没有过多涉及动漫产业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虽然会出现一定的产量,但并将会影响或制约整个生产的质量与作品水平。

  针对以上人才需求及教育现状,高职院校进行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也是就目前的中国动漫市场人才需求标准来说,需要认真面对与迫切解决的问题,对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提高动漫人才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促进地方性或区域性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

 1.2 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颇多,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期刊杂志上专家学者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一系列的改革思路和方案,而在高职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研究则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分析各类研究成果总结出现阶段各类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如下:

(1)重操作,轻理论,以软件为主的技能教育模式

这类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动画生产流程中需求量比较大的技能型人才,以软件教育为主,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性人才生产需求,但这类培养模式缺少或很少涉及到动画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托学院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开设,对动画技法及运动规律等基础课涉及很少,势必影响到动画作品的质量。

(2)重艺术,以创意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与软件技能操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这类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动画艺术创作、创意型人才为主,注重前期策划、设计及动画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是在扎实的造型能力及动画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影视语言理论知识的运用,注重动画艺术创意表现及创作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类培养模式缺少的是动画项目制作的实战经验,以及企业的动漫产业化生产需求。

(3)以资格认证为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

  这类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动画职业的岗位需求,从某种程度讲,这是动画职业教育的一种捷径。在系统的动画专业教育或雄厚的专业基础上,多针对整个动画制作流程中的某个岗位进行专门培训,根据该流程的行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学员最后以获得岗位资格认证为学业完成标志。但这类培养模式不利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沟通合作性操作,致使学生的从业岗位受限,不利于职业发展。

  (4)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从动画艺术与技术两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依托学院的艺术性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动画基本规律及创作基础的教育,利用动画公司的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实训,提升实际操作技能,或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流程训练及培养,从而全面或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能力,近而提高就业率。但这类培养模式多注重动画制作生产阶段的人才培养,忽视前期策划及产品销售发行类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动漫产业化发展。

综合分析以上各类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不足,或是忽略动漫产业化人才需求只注重艺术性培养;或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只注重其中某个环节的强化,而忽略整个动漫产业化生产流程的整合教学;或是只注重创意策划能力培养,而忽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等。针对以上研究现状,结合动漫产业化人才需求开展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1.3 研究基础

(1)工作基础

 该课题组成员多半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从教师工作背景看融合了高职、普通本科院校以及中职院校,这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思维视角。课题组成员参与重庆市级科研课题两项,并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教改学术论文近10篇,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为该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2)工作条件

 本项目除将改革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外,将依托学院现有实训基础——“动漫设计实验室”、“设计室”、“动漫工作室”等实训场地,保障了对学生进行试点试验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人力资源上,除本校教师外,将聘请业界、学界专家进行教学指导或兼职研究,从而保障了整个研究梯队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为该项目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1.5  主要参考文献

  • 黄玉珊.动画的起源与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黄钰晴.我国动漫产业之智慧财产管理与授权探讨[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 蒋晓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 李彩琴.韩国动画的发展与现状[M].外文出版社,2004.

  • 李盈颖.中国动漫产业运作与资本市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林于胜.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2.1 研究内容

 该项目就针对动漫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课程设置思路与开发原则—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方案设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产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研究通过市场及产业发展调研制定出动漫产业型人才需求分析表,立足高职教育类型及特点、动漫专业发展特点、动漫产业人才需求;面向高职教育重新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岗位需求等制定出“产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2)“产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立足紧密结合动漫产业的生产链条、紧密结合动漫生产的岗位需求、顺应动漫艺术与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培养通晓全局、独具特色的“产业型”人才这四项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实现以生产过程为主线,贯穿职业素养、项目实训、专业认证、岗位角色定位四个要素的课程体系建设。

(3)“产业型”人才教学实训方式方法研究

立足“产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借鉴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在教学上实行校内和校外等多渠道,横向、纵向、交叉等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实训方面对实训场地实行“工作室”制,进行公司化生产与管理操作。

2.2 研究目标

本项目拟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等教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动漫产业化发展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适应动漫产业化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及具体的实施细则,使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动漫产业化生产与发展。

  2.3 要解决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在众多职业院校制定的人才目标中,多半是针对性比较强,或针对创意人才或培养岗位技术人才,这种“急功近利”型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动画艺术及产业的发展。首先,重视艺术性培养,很容易忽视商业运作模式中对动画类型的要求,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虽然能够获得一些奖项。但商业化产业化思维没有得到很好锻炼,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其次,针对市场对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制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因忽视动画规律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讲授,只有技术,缺乏创意与动画艺术表现,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进而也会影响动画作品的质量.再加上资格认证模式下的单层次人才培养,将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流程分离,单独讲授其中的一个环节,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2)课程设置问题

 在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真正地将动画专业与其它设计类专业区分开来,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还是进行最传统的素描、色彩的教学与强化,没有真正制定符合动画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教学计划与方式,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上也会出现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杂乱或面面俱到等现象,这些都将影响整个的教学质量。

 (3)生源师资问题

随着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生源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障,部分选择动画专业的学生或根本没有美术造型基础,这对接下来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再加上从事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行高职教学,缺乏动画产业流程的实际操作实践;或是其他设计类专业教师兼职动画专业教学,这都将影响到动画教学的专业化与教学效果。

 (4)教学实习设施问题

 动画是创意与实践操作并存的专业,最终都要通过表现来实现最终效果,所以在动画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相应辅助设备与设施是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与动画规律等动画基础课程相匹配的线拍设备,以及进行软件教学的高配置机房等都不完善,至使很多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此外,在动画课程开设比较晚的院校中基本的动画工作室这样的实践操作设施都没有设立,这些硬件条件的不完善也必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进程。

 2.4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面向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就业学生、同等院校等方面做详细调查,分析总结“产业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及人才标准。

(2)实验法. 采用试点实验班教学方法,通过相关比较分析数据验证试验结果。

(3)行动研究法. 将科研与日常教学管理紧密结合。

(4)个案分析法. 进行个别学生或同类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5)成果分析法. 用多种形式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分析教学效果及改革思路。

 2.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在整合分析各种高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全面结合行业、产业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特点及标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就业竞争力、产业适应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

(2)全面实施“公司化”管理、“工作室”制度、学分“工资化”、考核“绩效化”,为实现毕业生与公司的零对接创造实现基础与可能。

(3)注重产业化发展研究,结合学科特色,全面培养学生产业化生产与创造能力,同时将各生产流程进行岗位强化,培养通晓全局独具特色的“产业型“人才。3.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3.1  预期效果

(1)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较为翔实的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结合所在单位实际,在二级学院和学校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推进成果的及时转化。

(2)通过所在的院系改革试点,形成可供学习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并总结为典型经验,可在校内外进行推广。

(3)在人才培养方面,拟通过本项目培养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副教授1名,讲师2名。

3.2  具体成果

(1)调研报告一份。

(2)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截至结题,预计在省级或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或以上。

(3)相关实施方案与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