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关于全力推进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6年03月22日  

为贯彻执行董事会、校长办公会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革意见。

一、深刻认识全力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积淀,我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够科学、教师综合素质不够高、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比较传统等诸多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面临着院校竞争、升本评估的严峻形势与机遇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培育打造具有科创特色的职教品牌。因此,深入、快速、全面地推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广大教师务必充分认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重庆“6+1”支柱产业、“2+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型服务贸易业发展等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集群,结合学校办学软硬件资源条件,适时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十三五”期间,我校新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智能玩具、新型国际贸易、康复治疗与健康护理、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应用技术与新兴服务业领域。以地方经济建设和就业为导向,立足高新技术应用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实施企校共建专业。

紧紧围绕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形势,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逐步改善我校专业结构与设置不太合理、专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的现状。积极扶持新兴专业,培植重点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对现有社会需求萎缩、招生人数过少、实训设备和师资条件差、特色不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小的专业实施调整改造。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标准

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作用,各专业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与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及保障措施,要彻底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抹掉理论实践“双主线”痕迹,构建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团队要深入行业企业,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与学生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研究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梳理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重新构建工学紧密结合、理实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注重通识与技能相结合、专业技能与拓展技能相结合、实训实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要对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做适当优化调整,减少A类课程的比例,增大B类课程和C类课程的比例。要将创新创业活动、技能竞赛训练、毕业生质量测评纳入学分制管理。

要加强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修订)工作,把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使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力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质量标准。要认真做好四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明确课程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二是,根据培养目标,选取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任务或学习情境;三是,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明确授课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内容和教师能力要求;四是,制定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课程目标要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尽量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同时,还要与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成果相结合,将相关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将其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市内外院校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工作指导,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训条件建设等工作。要分专业大类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集中研究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主要审核的内容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考核标准、教材选用等,审核通过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方可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充分承认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差异,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体现学习自由的思想,确保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应着重在“学做合一”、“学以致用”、“知行转化”上下功夫,根据专业教学实际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来选择重构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针对性、实用性。专业课程改革应本着“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应用”的原则,与就业工作岗位紧密关联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内容要给予重点保障与强化训练,并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授课前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条件和实际学情,认真做好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加强实训实作课程建设与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或课程逐步推行校内或校外生产性实训实作训练。

广大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认真研究、探索并实践“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互动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行动导向式教学方法,切实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坚持“能力考核”的导向性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逐步实施教考分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学生多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实施“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转变。

结合学校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等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课程教学资源,逐步探索实践学生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学分互认模式。

五、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教学效果作为重要考核要素。进一步完善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组织修订《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标准》《教师课堂教学考核标准》《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细则》等管理文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执行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力度。教学质量管理中心、教务处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抽查测评,对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及时沟通反馈相关信息,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要将教学改革过程检查考核情况纳入每个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工资考评。对教学效果差、教学能力提升缓慢的教师,要建立淘汰机制。要将教学相关部门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作为部门第一负责人和相关责任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加强教学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软硬件资源保障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以满足职业专门技能训练和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要求、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专业实训基地,力求建设成为有专业特色、有区位优势的实训基地(中心)。创新“校企共管,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保证专业对口实训实习,可探索股份制“共营双赢”的合作模式,以此为依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设备投入、教师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执教能力、教学建设、实践技能培训。在校内可挑选教学效果好、实践能力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企业顶岗对教师进行与专业教学对应的企业岗位工作技能培训,受训教师必须有效地将培训内容运用于教学之中才能考核合格。通过企业人员校内兼职,与教师协同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力度,研究制定《教师任用考核标准与实施办法》,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提升。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充分做好需求调研,征求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学、德育管理科室的意见,开发实用、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学生学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成绩、学分认定、职业技能认证、“3+1”培训、毕业资格审查等数据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四)加强资源库建设

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度与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要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加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度,鼓励教师做好微课资源建设。

(五)加强教材建设

要完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根据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建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校内自编教材(讲义)、普通教材相结合的教材资源库。进一步加大教材选用、编写管理力度,修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倡导各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讲义),对质量高、有特色的教材给予资助并推荐公开出版。力争“十三